照富生态养老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养老产业

养老产业

新闻源财富源养老产业的起源与发展

照富生态养老2024-08-08养老产业养老产业的经济效益
新闻源财富源养老产业的起源与发展,养老产业的经济效益,养老产业基金,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主任、课题组组长吴玉韶,带领课题组用一年时间完成了《k22养老产业》,调研了12个城市的2家养老机构。他告诉《养老信息化产业》,截至2014年底,全

新闻源财富源养老产业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主任、课题组组长吴玉韶,带领课题组用一年时间完成了《k22养老产业》,调研了12个城市的2家养老机构。

   他告诉《养老信息化产业》,截至2014年底,全国养老床位达5.1万张,每千名老人平均拥有床位26张。“这个平均数字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事实上,近5年来,仅中央和部委层面,就出台了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文件30多个,由此推动中国养老机构迅速发展。

   但这份研究报告也显示,被访2家养老机构三成亏损,2014年,全国养老服务床位空置率高达%。

   课题组向本刊分析了目前养老机构亏损和空置率高的原因-k22养老机构追求豪华、未分类管理、地缘劣势以及补贴不够,是四个主要因素。

   根据相关部门的安排,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已经启动,一方面要求激发公办养老机构活力,明确职能定位,充分发挥托底作用;另一方面要求优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创新发展模式,拓宽民间资本参与渠道。

   吴玉韶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养老机构重在调结构。未来的趋势是就近养老,养老机构向小型化、连锁化发展,档次结构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

   2000年,全国的养老床位刚刚达到120万张,2010年已有4.9万张。到2014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床位已达5.1万张。

   吴玉韶向本刊鹏华产业养老基金了“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的意义-k22发达国家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是~张,但是他们的老人标准是岁以上,中国则是岁。如果按照岁以上老年人标准计算,我国到‘十二五’末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到张以上,在数量上就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了。”

   《医疗养老产业》显示,被访的 2家养老机构中,.1%基本持平,.5%亏损,有盈余的仅占19.4%。

   课题组在天津、哈尔滨、重庆、南宁、济南、太原、南昌、武汉、长沙、昆明、兰州、福州12个城市,展开了养老机构的专题问卷调查与座谈。

   课题组成员、全国老龄办事业发展部副主任孔伟向本刊中恒养老产业集团:“我们在每个城市选择了30家养老机构,最终获得了有效问卷样本2份。”

   对于投资周期的预期,40.5%的被访养老机构认为在10年以上,22.4%的认为要7~10年,仅8.8%的认为1~3年即可实现投资。

   孔伟分析说,亏损率超过三成的原因在于,从养老机构自身看,民办机构多数追求奢华,脱离了当下大部分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没有对其服务对象精准定位,并且不少养老机构位置偏远,脱离了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从扶持力度看,的补贴与扶持亦不足够;从养老服务市场看,目前还存在着市场发育不完善、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还存在不公平竞争,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原因。

   “我国老年人大部分属于中低收入群体,服务购买能力整体不高。”吴玉韶告诉本刊养老产业养老信息网22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20元。而以此次被访养老机构为例,这12个城市并不都是一线发达城市,被办非营利养老机构平均收费2201元/月,公办养老机构则为19元/月,对于大部分老人而言负担沉重。

   《安徽省养老产业》称,2014年,中国养老机构空置率达%。

   对此,课题组副组长、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解释说,目前养老机构在档次上分布不均,呈现“哑铃型”结构。

   “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设施简陋,空间狭小,服务水平有限;另一些养老机构则装饰豪华,收费高昂。”王莉莉说,“许多老人及其子女既不愿选择前一类养老机构,又无力承担后一类的高额费用。”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公办养老机构的核心职能是保基本、托底线。而当前,部分公办养老机构除了收住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托底对象外,还收住部分社会老人。

   “由于对收住社会老人没有明确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的界定,导致一些低龄、健康、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而部分具有刚需的失能老人、经济困难老人,却被排除在外。”吴玉韶说。

   他认为,哪些老人可以享受购买的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要有明确的标准,为此,应建立全国统一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评估标准。

   《养老地产业》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但截至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仍缺乏明确的分类管理。

   对此,吴玉韶建议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标准和第三方评估机制。“譬如将养老机构分为自理型、助养型、养护型三类。”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养老机构要把调结构作为优先发展目标。”吴玉韶建议,既要大力发展城区中小型和小微型养老机构,也要重点发展养护型养老机构,还要推动农村敬老院转型发展。

   “公立养老机构将持续长期存在,负责社会兜底,但民办养老机构将逐渐成为主体,档次分类将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他说。

   “近年来不断加剧的养老机构郊区化态势,使得老年人脱离原有生活圈,甚至割裂了他们与其他年龄层人群的交往,致使养老机构原本的隔离化特征更加突出。”吴玉韶认为,就地养老是未来养老的主要趋势。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曾于2014年对上海郊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进行专题调研,结果证明了老人对生活圈的刚需不可忽视。

   该专题报告显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其心情和与子女联系是否密切正相关。与子女每天通线%心情愉快,子女每日来探望的老人中.9%心情愉快。

   吴玉韶认为,未来养老机构的小型化、品牌化、连锁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未来的养老机构将尽可能社区化。”

   早在2013年7月,民政部颁布《民间资本养老产业》,规定10张床位就能办养老院,力图支持民办小微养老机构。

   而在2015年4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新闻发言人陈日发更明确表示,民政部将继续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嵌入式社区小型养老机构。

   “%的居家养老需求和6%的社区养老需求,都是嵌入式社区小型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吴玉韶强调,小微养老养老产业etf点很难实现盈利,需要扩大到几十家,实现连锁经营,摊薄成本才能挣钱。

   但政策上仍有壁垒。比如,按目前国家政策规定,民办非营利养老机构“不得设立分支机构”,难以实现连锁化经营。

   《山东养老产业》建议,新建居住小区要像建设幼儿园、中小学一样,按照一定的人口规模比例,配套一定规模的养老服务设施,并同步规划、设计与建设。要大力发展社区或街道养老,充分利用周边已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等,加快养老、医疗、教育、残疾人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

   如土地政策方面,各地将养老机构建设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布局,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土地用途和年限。

   融资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创新信贷产品、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试验发行养老服务债券、设立养老产业投资基金、贴息贷款等,来满足养老机构的信贷需求。

   孔伟告诉本刊云南养老产业医护人员的短缺已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棘手问题。民办养老机构的人员配置比重大致为,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护理人员、后勤人员约为3:2:9:3,医护人员仅占12%。”

   “目前我国有100多万人在从事养老护理行业,但只有不足4万人是专业持证上岗。养老人才的职业归属感低,养老机构招人用人也很难。”孔伟说。

   对此,吴玉韶建议由中央财政专项列支、地方财政专项配套,设立全国和区域性的“免费养老服务员的培养专项基金”,并在全国范围选取一定数量的养老机构,进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扶持、队伍优化等。